学科名称:畜牧学
学科代码:0905
授予 农学 硕士学位
一、学科简介
学科名称为畜牧学,属于一级学科,专业代码为0905。畜牧学一级学科于2011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4个二级学科,即动物遗传育种学、动物繁殖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和动物生产学。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专职、兼职导师共有2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4名,享受河北省政府津贴专家2人,省级优秀教师2人,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选3人。本专业科研基础厚重,现拥有“河北省禽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动物标准化养殖、饲料添加剂应用、动物性食品安全性预警、动物繁殖等领域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和省科技管理部门的资助,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十余项省部级奖励,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居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人才培养的主要就业领域为畜牧学相关的教学、科研、生产、产品开发和管理等。
二、培养目标
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能够胜任本学科教学、研究和生产技术工作,具有较强的组织与管理、调查研究与决策能力。
具体要求是:
1.热爱祖国,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德智体能全面发展。
2.具备畜牧学相关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试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分析方法,了解本学科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够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良好的中文写作能力和国际交际能力。
4.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
三、主要研究方向
1.动物遗传育种学:动物遗传育种学是研究动物遗传物质的传递、表达及变异规律,并指导和应用于动物遗传改良和育种实践的学科。主要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有:动物结构基因组学与功能基因组学,动物主要经济性状形成的遗传基础,动物遗传资源评价、保护与利用,动物育种原理与方法,动物良种繁育体系建立,杂交与杂种优势利用,动物遗传改良与新品种(系)选育,动物转基因与转基因育种等。
2.动物繁殖学:动物繁殖学是揭示动物生殖生理规律及其调节机制,并研究制定动物繁殖人工调控技术和管理措施,以便保障动物健康繁殖、提高繁殖效率的应用基础科学。动物繁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包括主要农业动物(畜、禽)、特种经济动物和实验动物。研究范围包括动物生殖生理、动物繁殖技术、动物繁殖障碍和繁殖管理。
3.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是研究营养物质摄入与动物生命活动之间关系的科学,主要以化学、动物生理、生物化学、数学、生物统计等为理论基础。研究内容包括:动物营养需要、动物营养代谢及其调控、饲料化学、饲料营养价值评定、配合饲料生产、饲料资源开发利用;营养与动物健康、营养与畜产品品质、营养与生态环境;动物饲养;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研究方法。
4. 动物生产学:动物生产学是研究动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集成应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理论与技术,使动物生产达到健康、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和可持续的学科。研究内容包括:家畜生态学,家畜环境工程、畜牧工程与机械、家畜饲养管理,现代动物生产技术和动物生产系统。
四、学制及学习年限
1. 全日制,基础学制为3年。学科根据人才培养需要,确定学制,并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
2. 最长学习年限原则上不超过4年。
五、培养方式
1.实行导师负责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理论学习、科学研究及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导师在制定实施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时,应全面了解所指导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专业特长、研究兴趣、能力基础等具体情况,并要留有足够的空间,使研究生的培养在满足培养方案要求的同时,还应充分挖掘研究生的学术潜力,关心研究生的成长,既教书又育人。
2.课程教学中鼓励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案例式等的教学方法,重视批判性与创造思维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
六、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1.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分为学位课、非学位课、科研与实践必修环节三部分。要求修满30学分,一般不超过33学分,其中:学位课18-20学分,非学位课8-10学分,科研与实践必修环节3学分。附课程设置表。
附:全日制畜牧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
课程 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开课 单位 |
备注 |
学位课
|
公共课 |
SX0001X01 |
外国语(基础部分) |
120 |
3 |
1~2 |
研究生部 |
必修 |
SX0001X02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2 |
2 |
1 |
研究生部 |
必修 |
SX0001X03 |
自然辩证法 |
18 |
1 |
1 |
研究生部 |
必修 |
基础课 |
SX0131X01 |
分子生物学 |
32 |
2 |
1 |
农学院 |
必修
|
SX0131X02 |
动物遗传育种原理与方法 |
32 |
2 |
1 |
农学院 |
SX0131X03 |
动物繁殖理论 |
32 |
2 |
1 |
农学院 |
SX0131X04 |
高级生物化学 |
32 |
2 |
1 |
农学院 |
SX0131X05 |
单胃动物营养 |
32 |
2 |
1 |
农学院 |
SX0131X06 |
反刍动物营养学 |
32 |
2 |
1 |
农学院 |
SX0131X07 |
本学科领域最新研究进展 |
32 |
2 |
2 |
农学院 |
非学位课
|
SX0001F01 |
知识产权与信息检索 |
32 |
2 |
2 |
研究生部 |
选修 |
SX0131F01 |
动物科学研究方法 |
16 |
1 |
2 |
农学院 |
选修 |
SX0131F02 |
饲料质量检测与营养价值评定技术 |
16 |
1 |
2 |
农学院 |
选修 |
SX0131F03 |
专业外语 |
20 |
1 |
2 |
农学院 |
选修 |
SX0131F04 |
基因工程原理 |
16 |
1 |
2 |
农学院 |
选修 |
SX0131F05 |
基因工程方法 |
16 |
1 |
2 |
农学院 |
选修 |
SX0131F06 |
计算机在动物科研的应用 |
16 |
1 |
2 |
农学院 |
选修 |
SX0131F07 |
动物分子营养学 |
16 |
1 |
2 |
农学院 |
选修 |
SX0131F08 |
动物遗传资源学 |
16 |
1 |
2 |
农学院 |
选修 |
SX0131F09 |
细胞生物学 |
16 |
1 |
2 |
农学院 |
选修 |
SX0131F10 |
饲料资源开发与利用 |
16 |
1 |
2 |
农学院 |
选修 |
SX0001F02 |
体育课 |
|
|
1、2 |
公体部 |
必修 |
SX0131F11 |
生殖免疫学 |
16 |
1 |
2 |
农学院 |
必修 |
必修环节 |
SX0131F13 |
开题报告 |
|
1 |
3 |
农学院 |
必修 |
SX0131F14 |
社会实践 |
|
1 |
|
|
必修 |
SX0131F15 |
学术活动 |
|
2 |
1~6 |
|
必修 |
SX0131F16 |
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 |
|
1 |
|
|
必修 |
2.学位课程包括公共课和学科基础课。公共课和数学基础课的设置按国家有关规定,由学校统一做出安排。非学位课程包括学科专业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
3. 以同等学力或跨学科考取的硕士研究生,应补修本学科本科主干课程不少于2门,补修课程由导师确定,具体课程参考如下:动物营养学、动物饲料学、家畜繁殖学和动物遗传学等,并应在研究生培养计划中列出,补修课程通过自学或跟随本科生听课方式进行,需考核并记录成绩,但不计学分。
七、中期考核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在第四学期期末以前完成中期考核。中期考核主要对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学术活动和学位论文工作等进行检查,具体要求按学校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的有关规定进行。
八、学位论文
1. 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应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至少公开发表1篇以上学术论文,要求中文核心期刊以上,所发表的学术论文须与学位论文紧密相关,或获得一项国家发明专利,第一署名单位必须为河北工程大学。
2. 论文选题应密切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论文成果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3. 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实际工作量不少于一年。
4. 论文应符合规范性要求和质量要求。
5. 论文评阅人至少有1名校外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至少有1名外学院或外单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
九、毕业及学位授予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要求,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准予毕业,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硕士学位。